據中選結果顯示,奧賽康旗下產品以27.7元價格中選。若按該產品的最小單位計算,其降幅已達90%。該公司2021年初的調研活動信息公告披露,“該產品在公司產品中所占比重很小。”此外,除了國家層面的集采,地方層面的集采也在推進,這也意味著,該公司的盈利情況將受進一步影響。
不過,該公司當前的毛利率依舊在高位。其2020年業績報數據顯示,該公司消化類產品的毛利率為93.31%、抗腫瘤類產品的毛利率為89.05%。
集采壓力下,記者注意到,該公司近半年的二級市場表現持續不佳。2020年8月6日,該股觸及22.28元/股。自那以后,公司股價一路下跌。在2020年8月6日至2021年4月28日之間,該股整體下跌32.73%。
溢價11倍收購被質疑
目前,除了業績,奧賽康的11倍溢價收購也處于輿論風口。4月25日晚,奧賽康披露收購資產預案。公司擬通過支付現金及發行股份方式收購江蘇唯德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唯德康醫療”)60%股權。標的公司是一家從事消化內鏡領域醫療器械業務的企業。
作為消化道龍頭,想要通過深挖內鏡介入診療器械而拓寬布局本不難理解,但問題在于,截至2020年底,標的公司模擬合并的賬面凈資產(未經審計)為1.1億元,本次交易標的資產對應的賬面凈資產為6639.37萬元,而交易各方初步商定標的資產預估價值為8.34億元,增值率為1156.14%。眾所周知,高溢價也意味著高商譽。公司坦言,本次交易將存在商譽減值風險。
更讓人生疑的是,收購前,標的公司有密集的資本運作。2019年12月,該標的決定將注冊資本由1000萬元調整為3000萬元。2021年3月,其注冊資本又由3000萬元猛增至8188萬元。與此同時,標的公司支出3672萬元現金收購其關聯公司常州市久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簡稱“久虹醫療”)。通過增資、重組,標的公司凈資產規模在收購前迅速擴大。基于此,其這一舉動被質疑存在貓膩,交易對方有可能假借高溢價收購來獲取暴利。
對此,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在被上市公司收購前,標的公司的注冊資本和總資產太小,如果不密集實施增資與重組,就會造成非常離譜的并購溢價,可能導致市場的震驚與重大關注與質疑。有市場人士質疑其中存在利益輸送,這一質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溢價并購從程序上而言純屬市場博弈而形成,也就無可厚非了。”
對于這起收購的細節,記者向企業發送了采訪提綱。截至發稿時,并未獲得書面回復。
來源:國際金融報 黃華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奧賽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