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到5月初,一場持續5天的特殊戰斗在美國馬里蘭州“開打”。戰斗的進攻方是撞向地球的小行星,防守方則是全人類。那就是在第六屆行星防御會議上開展的小行星防御演習。
這場演習的戰況如何?如果有一天小行星來襲,我們該如何應對?
演習設難題 防御終失敗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下屬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是此次演習的“導演部”,該機構虛構了一顆可能在2027年4月29日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代號2019PDC,并根據演習進程設計題目,由來自NASA、美國聯邦應急管理局(FEMA)、歐洲航天局等機構的專家團隊解題。
演習第一天,時間設定為2019年4月29日,撞擊概率1%。專家團隊主要分析了2019PDC的軌跡特征、可能撞擊區域,制定了進一步的觀測方案,并開始謀劃航天任務。
演習第二天,時間設定為2019年7月29日,撞擊概率提高到10%。專家團隊初步論證了飛越觀測以及通過動能撞擊或核爆炸使小行星軌道偏轉等航天任務方案。
演習第三天,時間設定為2021年12月30日。專家團隊根據飛越觀測數據提出了軌道偏轉所需的動能撞擊航天器和能夠攜帶核武器的伴飛航天器的設計要求。其中6個動能撞擊航天器將由美、中、俄、歐等多國分別研制。
演習第四天,時間設定為2024年9月3日,“導演部”假設動能撞擊將2019PDC撞碎,一塊60米左右的碎塊仍在飛向地球。專家團隊提出了發射裝有核武器的攔截航天器將其“核爆”摧毀的應急方案。
演習第五天,時間設定為2027年4月19日,“導演部”強勢判定“核摧毀”無法實行,10天后碎塊撞擊美國紐約。專家團隊只能“認輸”,著手評估撞擊結果,制定疏散方案。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小行星 |